2010年3月
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》- 教育部
在2010年,国家就已经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,标志着国家开始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。
2014年9月浙江省提出《深化高考改革试点方案》,信息技术(包括编程)正式纳入高考。
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《教育信息化“十三五”规划》通知,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评体系。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、跨学科学习(STEAM教育)、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的应用。
2017年1月
教育部正式印发《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》。
标准规定将小学科学课提前到一年级,每周课时不少于一节。
2017年7月
国务院印发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,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。
规划中明确提出: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,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,逐步推广编程教育,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、游戏的开发和推广。
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,鼓励进行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创作。
并宣布:即日起,从小学教育,中学科目,到大学院校,通通逐步新增人工智能课程,建设全国人才梯队。
2017年10月
《十九大报告》进一步强调网络强国战略,加强前沿引领技术、现代工程技术、颠覆性技术创新,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,争取在某些领域、某些方面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
2018年1月
教育部发布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的有关情况》。
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做了新的设计和调整,内容主要偏向于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,更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。
2018年2月
教育部颁发《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》。
文件指出: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,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教学组织模式的研究,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、跨学科学习( STEAM 教育)、创客教育等教育教学新模式中的应用,逐步形成创新课程体系。
2018年4月
教育部印发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动计划》。
计划提出要“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,充实适应信息时代、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。
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,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。”
2019年3月
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《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》。
通知中透露:今年将启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,并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,逐步推广编程教育;
同时,推动大数据、虚拟现实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深入应用。
2020年3月
教育部发布《关于"双一流"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》。着力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。
2020年5月
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决定开展未来学校创新发展课题——编程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专题研究工作。
2020年11月
教育部发布《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172号(教育类297号)提案答复的函》。提出将编程教育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,培养计算思维、提升创新素养。
政策的接连推动,宏观背景是科技兴国战略的坚定支撑,而在现实生活中,编程也已经越来越被大众所了解。
正如华为CEO任正非说:“科技的唯一出路在教育。”而发展编程基础教育最终的目的,是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。
人工智能时代,编程将成为每个孩子的必然选择。